教师简介
王晓丽老师
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新乡市模范班主任、新乡市骨干教师,现任教新乡市育才幼儿园。
课程讲义
爱做家务的孩子更优秀
孩子做家务是学习,是生活,更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能够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参与生活自理或家务劳动”,强调“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陪孩子一起做家务,不仅能让他们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养成独立、自信、快乐和感恩的生活态度,还能让孩子体验成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这些宝贵的财富将陪伴孩子一生。
一、为什么要让孩子做家务?
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是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使它燃烧起来的方法那就是劳动,再劳动。”幼儿期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开展家务劳动意义深远。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是父母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一)爱做家务的孩子更聪明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全国2万多名家长和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态进行调查。调查表明:让孩子做家务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异的比例为86.92%;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异的比例仅为3.17%。那么,幼儿做家务当然也不例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幼儿的能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孩子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多从事劳动实践,手脑并用,不断的探索,才能培养出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他们需要以大量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充分运用感知觉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索学习。
例如:我三岁的女儿最近迷上了扣扣子,愿意尝试但不得其法,每次拿着扣子都是使劲用力、硬往衣服上按,却怎么也扣不进去。引导她观察妈妈的示范后,学会了要领,一手撑扣眼,一手推扣子,一下子就扣好了。小小的成功,让孩子欣喜雀跃,自发的反复练习,扣扣子的技能也越发熟练。
看似简单的扣扣子,其实就是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其中蕴含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孩子通过观察、学习、思考和重复练习后,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个过程增长了孩子们的智慧,是让他们变聪明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
(二)爱做家务的孩子更懂感恩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知道生活的不易,从而学会感恩。例如:当他亲自拿起拖把拖地时,沉重的拖把会让他明白,地板不是随便变成明亮光洁的;当他亲自帮厨做饭时,择菜、洗菜、繁琐的烹饪环节会让他明白,餐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不是自己变出来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让孩子知道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需要经过辛勤付出才能换来。通过做家务,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知道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把“懂得感恩”植入内心。
(三)爱做家务的孩子更阳光
哈佛大学曾对456名孩子跟踪研究20年,这些孩子被分为两类:爱做家务的和不爱做家务的。20年后,他们的失业人数比例是1∶15,犯罪人数比例是1∶10,收入也是爱做家务的比不爱做的高20%。而且,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离婚率更低,心理更健康。
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过:“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习惯做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当孩子给爸妈端上一盘自己亲手做的凉拌黄瓜,协助奶奶完成晾晒衣服,吃饭前布置餐桌分发餐具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愉悦的心情,成就感满满,“哇!我好能干呀!” “哇!原来我能做好这么多事!”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会让孩子更自信,更乐于积极面对其他任务。
劳动是孩子获得幸福的源泉,也对积极阳光面对未来生活做了良好铺垫。
二、幼儿期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
孩子在幼儿时期,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其做家务的习惯。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自我服务
自我服务是人类生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凡是孩子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因此,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多给孩子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例如:自己使用勺子、筷子吃饭,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叠被子、整理床铺,自己独立如厕大小便,自己收拾玩具等等,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就是幼儿劳动的开始。
(二)家事劳动
家庭是劳动的第一场所,在家里最简单的劳动就是做家务。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如果我们要拟定一项育儿原则的话,那么,第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让孩子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孩子分配一些易操作,又马上见成效的简单家务活动,比如:分发餐具、擦桌子、收椅子、取快递等。还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固定的小任务,如:丢垃圾、浇花、发餐具等。
简单的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轻松完成任务,较快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做家务劳动的热情。
(三)社区劳动
社会劳动是培养幼儿的公益心,友好对待自然环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最佳途径。如:家长们可以在春天带孩子参加植树、浇水;夏天打扫楼道卫生、维护小区的绿植;秋天带孩子捡拾落叶;冬天铲除小区内的积雪等,带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劳动,从小养成做公益活动的好习惯。
三、如何让孩子爱上做家务?
(一)父母的榜样力量
哲学家洛克曾说:“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他放在应该成为的榜样之前,他们无形中就会模仿学习,比任何说教都有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让孩子爱上劳动,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做出榜样。
例如,父母下班回到家里,主动抢着做家务,爸爸拖地、妈妈擦桌,爸爸做饭、妈妈洗碗,爸爸照顾绿植,妈妈洗衣服等。父母的示范是孩子行动的标杆,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中孩子会觉得做家务是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不由自主就会去模仿、去尝试,特别是在体验到做家务的乐趣后,慢慢的就会爱上做家务。
(二)利用游戏开展家务劳动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学,能起“乐学”之效。爸爸妈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家务劳动,从而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积极练习的兴趣。
比如在指导孩子学习扫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扫地时把簸箕放在指定位置,和孩子一起玩儿“送垃圾回家”的游戏。
竞赛游戏也深受孩子们喜欢。比如剥花生时,爸爸妈妈和孩子比赛谁剥的多、剥的快等。游戏时家长可以故意落败,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也可以主动示弱,让孩子体验成就感,激发做家务的热情。
(三)及时肯定与表扬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孩子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我们要多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孩子,感谢他的帮助,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比如您可以这样说:“宝贝,今天你把桌子擦得真干净!谢谢你!”;“宝宝,你做的凉拌西红柿比餐厅里还好吃!” 这样的夸奖会让孩子感到骄傲和自信,并促使他们更愿意来帮忙。
同时,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鼓励和表扬。比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赞扬的话语;又如当孩子认真完成一项家务劳动时,全家人一起来欣赏其劳动成果,把他的作品拍成照片展示在家里等等。这都会让孩子产生由衷的自豪感,进一步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
(四)重视幼儿年龄特点
1.家务劳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家长要结合孩子的能力,因材施教,逐步学习。同时应提供相应的工具,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3岁的幼儿指导发餐具;6岁幼儿做水果拼盘、凉拌黄瓜。
2.指导家务的语言简洁有趣
指导孩子学习劳动技能时,家长要做标准、正确的示范。同时指导语言要简洁、有趣、可操作。如:“请你把积木送到黄色的玩具箱里!”要比“把玩具收拾好!” 这个说法有效的多;又如:“请把鞋子放进鞋柜里!”而不是“别乱放鞋子!”等。
3.关注家务劳动的过程
孩子是个热心的小大人,无论大人做什么她都想试试。不仅在模仿同时也想证明自己很厉害、很有用,是自我的认知的刚刚开始。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如:你刚扫好的垃圾,他又扫开;打鸡蛋时,蛋液滴的到处都是;帮忙择菜时,好的菜叶也择下扔掉等等。虽然做家务要从小培养,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所做的事情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整齐、干净和完美。
家长朋友我们要多关注孩子参与的过程,允许他“做事不完美”“把事情弄糟”,如果你嫌乱不让她参与,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被需要,时间久了自然就不想做。因此,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在劳动过程中的闪光点,而不是用结果来评判他。
家务劳动带给孩子的独立、自信、快乐和能力,是他们一生宝贵的财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做家务就是教孩子学会生活的捷径。家长朋友们,一起陪孩子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