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解决实际问题,徒增基层负担,干部群众深恶痛绝。十三届省纪委三次全会贯彻中央纪委全会精神,对深化作风建设作出新动员、新部署,再次吹响了重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冲锋号。
省纪委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清廉贵州”客户端开设“曝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栏,精选发生在干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曝光它,揭破它,推动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态势,进一步凝聚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大合力。
典型案例
某市一位基层干部说,为了第一时间传达会议精神、推动工作,上级的会议经常扩大部门范围,并点名部门主要领导参加,同样内容的会议反复参加两三次是经常的事。有的同一内容的会议,党委开过政府开,政府开过系统开,系统开过部门开,还有各种协调会、碰头会等。上级部门在制定考核清单时,往往把“有没有开过会”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干部被“开”得疲惫不堪,挤占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时间。

案例剖析
不能否认,会议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形式,其作用在于:研究工作,做出决策;统一思想,消除分歧;布置任务,明确分工等。但是一些地方把会议开得过滥,开得变味。有的逢事就开会,更有甚者为了显示重视,会议要尽量请高层领导出席,只要沾边的部门、单位,领导都要参加。这样才显得够“规格”、有面子。至于会议能否收到实效、会议决定是否能够落实,倒成了无关紧要的事。开会的时候,玩手机的、打瞌睡的,佯装记录实则涂鸦玩儿的,更是屡见不鲜。其实,换个角度想一想,当会议多到成了负担,多到人们疲于赶场,难免令人疲沓厌倦,会风不好也就成必然了。
各种会议过多过滥:一是耗费了干部的时间和精力。干部频繁忙于开会,疲于奔“会”,既耗费了时间,又分散了精力。二是浪费了大量的财物。召开一次会议,会务费耗资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增加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成本。三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过多的会议,助长了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漂浮,不深入实际,不深入基层,不搞调查研究,习惯于图形式,走过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
探寻会议多的原因,主要是某些领导干部对工作习惯于开会布置,对上级的各项要求满足于传达贯彻,似乎传达了就是完成了,布置了也就没有责任了,谁也不愿把上级精神“耽搁”在自己身上。导致一些会议内容千篇一律,通篇都是空话、套话、车轱辘话,形成了一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层层布置的局面。
案例启示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会风出现问题,根源还是在上头,如果上级领导不以“开会没开会”作为检查下级工作落实没落实的标准,不再搞一些浮在表面,只注重“留痕”之类的检查验收,而是真正注重考察工作部署落地落实的具体情况,下边自然就会少一些只做表面功夫的各种应付差事的“会议”。
把功夫下在平时,让方方面面的工作常态化、长期化、制度化,而不是迎接式、突击式、面子式,上上下下的会议减少了,“文山会海”的局面就会有所改善。
(以上案例和内容根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剖析》(中国方正出版社)改编)
违纪后果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三十二条,“单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在实际工作中不见诸行动”“违反精文减会有关规定搞文山会海”等行为,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