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金雄,今年74岁,与老伴李玉英结婚已有47年了。我们俩1966年分别毕业于北京航校和滨江航校。1967年为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伟大号召,分别从首都北京、哈尔滨来到贵州安顺贵飞公司云马飞机制造厂。至今已有50多年了,在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创业,怀着对共和国的一腔赤诚,坚守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将火热的青春献给了三线建设,至今我们无怨无悔,因为在我们奉献青春的同时,也实现了我们强军富民的梦想。爱国奉献的情怀已使我们血脉相连,扎根三线,献身航空的共同理想,让我们在建设三线这宏伟的事业中相识相知相恋组建了幸福的家庭。40余年来相濡以沫,伉俪情深,携手共进。共育有一双可爱的女儿,现均已成家。我家现已是两代三线人的家庭,薪火相传的家风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爱国奉献的家风。
建厂初期,我俩夫妻亲身参加了第一架歼击机的研制。当时国际上乱云飞渡,群魔乱舞,帝修反亡我之心不死,苏修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遵照党中央加快三线建设的英明决策,我们把忠诚熔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尽管当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简陋的临时房,吃的是缺肉少油的大锅菜,但我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在不同的岗位上废寝忘食,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夫妻俩相互鼓励,共同奋进,比的是质量,抢的是进度,争的是奉献。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于1970年9月8日,第一架歼6歼击机终于在云贵高原诞生了,填补了云贵高原没有飞机制造的空白。我俩以此为起点与时俱进融入多型号,多批次歼击机,高教机的生产制造的奋战之中,让一架架钢铁雄鹰从云贵高原起飞,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保卫着祖国的神圣的领空。
面对有人问我:“你们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三线这偏僻的山沟里,并能扎根五十多年靠的是什么?”我俩不约而同的回答,除了有坚定信守爱国奉献的三线情怀,眷恋三线这片热土外,我们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这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加油站,也是我们幸福的港湾。
我由于工作性质,经常出差,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老伴的肩上,她除了每天上班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抚育一双女儿和照料因母亲去世,房屋拆迁从北京来投奔我的父亲。因而她每天起的最早,睡的最晚,整日缝补浆洗忙个不停,因物质供应紧张缺油少肉,粗细粮搭配供应,她见缝插针,利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养鸡养鸭,千方百计为大家调剂生活,虽历尽艰辛,但她略显疲惫的脸上总挂着淡淡的微笑,整个家庭永远是和谐生春,其乐融融。由于她的无私奉献,使得我能安心的外出为筑建国防工业尽力。女儿们能茁壮成长,老父亲能有个幸福晚年,我的家庭被厂工会评为厂级五好家庭,我因多次获奖,并于2001年当选为中航一集团的优秀员工。
我到了退休年龄仍然退休不退岗,先后被返聘为云马职高的专业课教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被社区居民选进居委会工作。老伴也同时担任了社区图书室和棋牌室的管理工作。我们俩牵手近五十年,家庭和睦,不改初衷,继续在社区为人民服务,多次被邀请到社区宣讲弘扬和传承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三线精神。
我经常对工厂的年轻人说:我的孩子们,如今尽管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决不能有丝毫改变,要树立把青春献给祖国航空事业的远大理想,继承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三线精神,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