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江水如碧,扶贫车间里,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向村民详细询问制作工艺流程。他对大家说,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产业连着就业,就业是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保证,为驰而不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7月4日,“妈妈的针线活”乡村振兴座谈会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召开。“妈妈的针线活”项目是由中国服饰报社、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与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等主办,中国平安集团特别支持,全国高等设计艺术设计院校参与的公益项目,由赛事、国内公益扶贫、国际减贫等部分组成。
“妈妈的针线活”乡村振兴座谈会
中共黔西南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统战部部长左尚武,贵州省妇联副主席、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殷红梅,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中国服饰报社总经理钱竹,平安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总监沈杨,平安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高级经理马楠,中共黔西南州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牟庆芳,黔西南州妇联主席吴评说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民进黔西南州委会主委廖静主持座谈会。
中共黔西南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统战部部长左尚武
左尚武指出,黔西南各个民族区域特点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这里的“活化石”。在服饰领域,“一针一线”有着珍贵的文化价值,“妈妈的针线活”走进黔西南的可持续发展要走个性化道路。需要结合传统与现代,需要创造性的转化,通过现代化的专业设计,融合传承下来的技艺和文化,结合本土文化、利用设计的力量打造优质的高端产品,要借助宣传手段、信息化手段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批量化生产和定制化产品要同步发展。批量化生产可以为当地企业带来大量订单,为当地人民创收增收,促进创业就业。定制化产品则能体现本土文化珍贵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带动本土文化的传播;手工艺和数字化要有机结合。要利用好数字化的手段,让传统手工艺更为有效地传承。左尚武强调,国家始终关心“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工作中,产业振兴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一个有效模式,启动一个良性循环,让全社会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让帮扶工作形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最后,左尚武表示,希望通过与相关单位的通力合作、分类推进,有效推进项目落地,走出一条依托多彩民族文化和妇女特色手工技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中国服饰报社总经理钱竹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中国服饰报社总经理钱竹向大家介绍了“妈妈的针线活”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妈妈的针线活”项目在四川凉山启动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落地贵州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在民进中央、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妈妈的针线活”一定要在品牌塑造、产品品质提升、文化传承转化方面再发力、见成效。他对依托非遗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几点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群体或个人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新的创造;非遗保护不是要一成不变,不一定要一味地推崇“原汁原味”,正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非遗要顺应可持续发展,要让非遗不断创造变化,如源头活水汇入当代文化、当代生活,乡村振兴也不需要生产完全“博物馆化”的产品,而是要开发创新产品融入到现代生产生活中;非遗元素的服装生产要机械化、数字化,完全保留传统工艺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能性很小;非遗尤其是服饰非遗要抢救性记录与生产性保护并重;要注重服饰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加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服饰的整体性保护,如建立布依族、苗族服饰文化生态保护区,将与服饰文化有机联系的村落空间、地区文化等一并保护;要有效实现乡村振兴,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潮流品牌、奢侈品品牌合作,既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又能带动当地人民就业增收。
平安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总监沈杨
平安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总监沈杨表示,“妈妈的针线活”项目是平安集团的重点公益项目,现在已被注册成为一个品牌。妈妈的针线活是中国平安在凉山取得实质成效的公益扶贫项目之一。自2018年以来,中国平安“三村工程”先后在全国21个省、市的广大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累计发放扶贫资金近300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人,惠及73万贫困人口。“妈妈的针线活”为凉山妇女带去设备和订单,帮助凉山妇女就业增收,妇女家庭地位的提升使她们真正自立起来。这是一个成功经验。该项目的核心是利用设计资源,运用商业化机制,迎合市场需要,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定制化商品,通过市场的认可,既做到让妇女就业增收,又传承非遗技艺和文化,还能将当地文化输出到更大范围。沈杨介绍称,中国平安将通过自身平台和渠道,帮助“妈妈的针线活”手工艺品展出销售,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同时,推动少数民族妇女的灵活就业,从而实现对当地妇女的精细化扶贫。
平安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高级经理马楠
平安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高级经理马楠介绍说,“推进全球贫困治理 促进现代化发展”论坛上,有来自18个国家和联合国等4个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官员和专家学者,共约150多位中外嘉宾出席,探讨中国减贫经验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以互尊互鉴精神推动减贫和发展领域合作,共商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之道。论坛现场,一批由四川凉山州彝族妇女们手工制作,充满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兼具时尚感的质朴手包和手工艺品,吸引了不少参会嘉宾的目光。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来自中国平安在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参与策划发起的“妈妈的针线活 ”公益项目。马楠表示,“妈妈的针线活”这一可持续的公益项目即将走进东南亚国家,帮助当地实现脱贫。他表示,通过澜湄合作机制,“妈妈的针线活”项目将远赴柬埔寨、老挝,通过在当地寻找具备一定手工艺技能女性进行技术培训,生产制作手工艺品。他表示,手工艺在柬埔寨、老挝等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研究和传承发展,这种传统和文化在柬埔寨、老挝几乎消失。近年来,柬埔寨、老挝为振兴当地手工艺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收效甚微。柬埔寨、老挝希望通过发展手工艺,减少贫困人口,这是发展扶贫事业的重要一环。随着包括中柬合作在内的澜湄合作机制日渐成熟,拓展澜湄合作新的合作领域,应对澜湄国家精细化发展要求,优化合作模式,成为各方=的共识。中国平安希望“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能帮助柬埔寨、老挝促进当地妇女就业,消除贫困并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发展差距,同时也为中柬合力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的靓丽色彩。
贵州省妇联副主席、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殷红梅
贵州省妇联副主席、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殷红梅认为,“妈妈的针线活”项目契合乡村振兴工作,契合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妈妈的针线活”可以组织专业的设计力量,提升绣娘的技艺,同时打通企业的渠道,让绣品更有质量,更有市场。殷红梅介绍,为扶持贵州的绣娘,贵州各级财政及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全省发展基础较好的妇女手工特色企业和合作社有1300多家。 殷红梅谈到,在“妈妈的针线活”这个平台上参加活动、参加比赛、结识专家、结识伙伴都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她说:“希望这次,‘妈妈的针线活’项目能很好落地黔西南,培养会技艺、会传承、会创新、会设计、会整合、会宣传、会销售、会增收的‘八会’绣娘人才队伍,为黔西南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培养后备人才,促进黔西南妇女手工产业壮大发展;促进妇女手工企业成长,创建一批真正具有带动作用、帮扶妇女创就业、带动乡村振兴效果突出的基地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更多妇女创业就业,促进手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巾帼力量。”
黔西南州妇联主席吴评说
黔西南州妇联主席吴评说表示,自2013年“锦绣计划”启动以来,黔西南州已培养近3万名绣娘,贵州不少农村妇女参与锦绣计划,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刺绣、蜡染、民族服饰等生产,实现创业就业、居家增收、脱贫致富。特色手工产业已成为贵州不少农村妇女居家就业的重要渠道,不仅传承了民族手工技艺,还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经济社会地位。接下来,州妇联将大力推进“妈妈的针线活”项目,坚持整体谋划,培优要素组合,推动融合创新,打好人才基础,持续推动“妈妈的针线活”提质增效,并和锦绣计划实现融合发展。
“妈妈的针线活”项目将加强对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升黔西南妇女手工技能,带动妇女和新市民创业就业。
“妈妈的针线活”设计作品在黔西南州展出
“妈妈的针线活”项目已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成功启动,将彝族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时尚设计融合,带动当地彝族妇女就业增收,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妈妈的针线活”项目走进黔西南,将总结已有经验,通过以点带面,“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方式,充分发挥非遗文化产业促脱贫工作的“领头羊”作用。项目致力成为真心真情“绣”牢民族同心的乡村振兴项目,充分激发黔西南州广大手工艺者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发展、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