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品牌工作 » 锦绣计划

锦绣十年·绣娘故事——龙禄颖:把苗绣做成规上企业的手艺人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于龙禄颖来说是忙碌且收获颇丰的一年。年初,她创办的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非遗工坊获评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10月,她作为妇女代表,随贵州妇女代表团赴京参加了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她又作为“最美贵州绣娘”代表,出现在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工作推进会上。

龙禄颖在舞水云台民族文化展厅内 受访者供图

1968年生于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的龙禄颖,年少时和大多数当地青年一样,初中毕业后便选择去广州打工。在异地生活十余年,攒下积蓄的她一心只想回乡创业,回乡后,开过养殖场,干过副食批发店、招待所,却始终不能令她满意。身为苗族人,自幼与母亲学习苗绣技艺,破线绣、数纱绣、双面绣这些精湛的技法早已深深刻在她的基因中,而那些精美的绣片和服饰,也为她带来灵感。

龙禄颖决定尝试制作苗绣产品销售。不过,创业始终是艰难的,更何况那是2006年。公司最初只有8名员工,从一个小工坊开启了属于他们的苗绣之路。刺绣领带、苗族服饰、茶席装饰……订单逐渐增加,产品越发多样,舞水云台公司也一步步走上正轨。

施秉县舞水云台苗绣产业基地公司全景图 受访者供图

“作为苗族手工刺绣生产企业,在走产业化道路的过程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努力。我深深体会到,我们企业从小作坊做到大企业,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政策好,得益于贵州妇联锦绣计划这十年的实施。”后来,再回忆起从创业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时,龙禄颖感慨万千。对她来说,近10年来的变化尤为剧烈,不仅是公司发展突飞猛进,而是整个行业都迎来了风起云涌的巨变。

最深刻的变革是观念上的,最直观的变革则落在技术上。

龙禄颖与徒弟两代人进行苗绣传承 受访者供图

龙禄颖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曾经对手工尤为执著,但外部世界的变化无形中催促着她要尽快转变思想。2020年,在疫情影响之下,更加剧了她的思想转变。那一年,当她从浙江考察归来后,当即决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第一期数字化、智能化苗绣生产线。在她看来,想让中国非遗苗绣走出去,让苗乡群众富起来,就必须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产业化则意味着工业的引入,手工固然可贵,可供高端市场需求,但大众市场也不能丢掉,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探索苗绣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才能让企业长远发展。

企业规模扩大,意味着能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为此,龙禄颖在省、州、县妇联的支持下,以产品订单为基础实施锦绣培训,以提升妇女们的苗绣生产加工技能,培训结束后就马上开始订单生产。这种“授人以渔”的培训就业模式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舞水云台公司已累计培训5140人,通过苗绣产业带动15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多年来,龙禄颖也一直热心公益事业。近两年间,她累计捐资济困达32.5万元,其创办的舞水云台苗绣帮扶车间每年都会拿出15万元作为乡村振兴分红款,为150户以上的建档立卡户发放车间分红。

贵州舞水云台苗绣帮扶车间生产场景 受访者供图

自2013年“锦绣计划”实施以来,龙禄颖一直深度参与到这项计划的相关项目中。“过去,手工产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锦绣计划’为我们搭建平台,让我们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必须要将民族和时尚相结合,符合市场化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续的全产业链。”龙禄颖说,在“锦绣计划”的持续带动之下,她更加坚定把现代的和传统的结合,把民族的和时尚的结合,把手工的和机器的结合。

2016年,龙禄颖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儿子龙宇回到家乡,与母亲共同经营舞水云台公司,为这在市场中激荡了10年的企业注入年轻活力。儿子的加入,让龙禄颖感受到另一种方式的传承。那是数字化时代与传统特色手工业的真诚拥抱,是苗绣产业化与广阔市场之间的连接点。如今,舞水云台公司已成为贵州为数不多的一家苗绣规上企业,而龙禄颖对苗绣产业的探索还未达终点。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Copyright(c) 2007 版权所有:贵州省妇女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851—86574343 维权热线:12338

中文域名:贵州省妇联.政务 或 贵州省妇女联合会.政务 [管理员入口]

黔ICP备15016254号-1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1556号

建议您使用IE9及以上版本、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