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山里的天气早晚渐渐凉快起来,走进黔西南州的少数民族村寨,一幅幅“锦绣画卷”随处可见:一群群心灵手巧的“绣娘”,一根绣针、一团彩线,穿针引线轻挑慢捻,一件件绣品活灵活现,绣出了幸福生活。

传统技艺“出圈”,古老的布依族刺绣技艺绣成了走向世界的“新名片”。而这背后,是黔西南州在实施“锦绣计划”的大背景下,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和女性力量的生动实践。
从“老手艺”到新活力
“曾经不起眼的刺绣,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说起自己的绣品,梁忠美作为贞丰县远近闻名的布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嘴角上扬的笑比蜜甜。她手中的绣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接到了不少国际订单。
拥有“中国传统纺织文化之乡”的黔西南州,是中国传统纺织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布依族刺绣一直局限于深山,鲜为人知,直到“锦绣计划”的实施。

“我们不能让老手艺在我们这一代失传。”韦树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更是黔西南州“锦绣计划”的积极推动者,时常看见她走村串户手把手地教妇女们刺绣技艺的身影,提升她们的刺绣技艺。在她的带动下,当地一批年轻绣娘迅速成长,她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还结合现代设计,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绣”出了新活力。
此外,为了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黔西南州搭建“老带新”“校地合作”的桥梁,通过“送训上门”“外出观摩”“以赛代训”等灵活方式,培育出一批复合型女性手工人才。
据介绍,自“锦绣计划”实施以来,黔西南州妇女联合会累计争取到500余万元资金,共开展相关培训150余期,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带动妇女就业1.7万余人,扶持企业130余户。
“唱着歌、绣着花,背着娃、养着家。”在普安县白沙乡大小寨村的刺绣合作社里,妇女罗成花一边绣着精美的图案,一边照顾着怀里的孩子。她笑着说:“这个手上‘活路’背着娃也能做,一个月挣的钱够买奶粉、油盐酱醋,比出去务工省心多了。”
在黔西南州,“锦绣计划”不仅让刺绣技艺得以传承,更让传统技艺化作“带娃赚钱两不误”的实在收入,锦绣产业抱团发展越做越大。

晴隆县布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布依垚”品牌创始人李利从小作坊做起,如今将阿妹戚托小镇铜门广场的三层楼房打造为民族非遗传承基地,并成立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截至目前,她累计培养绣娘2000余人次,带动189名易地搬迁新市民稳定就业,帮助400余名妇女实现居家刺绣增收,人均年增收超3.8万元。
“我们将持续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册亨县妇联主席刘畅介绍,册亨县依托“锦绣计划”,探索“政府+企业+绣娘”“公司+协会+绣娘”等利益联结机制,引进贵州篱籇、贵州植彩等龙头企业,以“工厂务工+居家就业”实现2024年直接带动1000余名妇女稳定就业,人均增收超3000元,间接辐射5000余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如今,在黔西南州,一批掌握精湛技艺的资深绣娘成长为行业中坚,一批视野开阔的年轻女性加入创新行列,“锦绣计划”用“小绣品”串起了“大民生”,让“指尖技艺”真正成为“幸福密码”。
“能够穿着册亨布依族服装在南博会走秀,我深感荣幸。这些服饰手工精致,图案、色彩都独具韵味,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布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前两个月举办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上,作为唯一以非遗为主题的国际专业大秀,模特田枚尼穿着国家级非遗布依族服饰走秀,惊艳全场。“手工精致,图案、色彩都独具韵味,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布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7年,黔西南州4名绣娘亮相“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庆祝中英建交45周年”主题活动,在伦敦“绣”梦,让世界看到了布依族刺绣的独特魅力。
今年5月30日,“布依垚”文创产品和民族服饰亮相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塞罗那总领事馆,精美的刺绣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交融,让国际友人惊叹“东方美学触手可及”。

“‘锦绣计划’绣出了幸福生活,绣出了文化自信,不仅让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更让绣品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从传承人的坚守到年轻一代的接力,从家庭作坊到国际订单,黔西南州的‘锦绣计划’正用一针一线,将文化价值、就业机会、品牌影响力绣进乡村振兴的蓝图里。”黔西南州妇女联合会主席谢娜表示。
正如谢娜所言,黔西南州“锦绣计划”是一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锦绣计划”让传统技艺“出圈”,如今,广大妇女同胞正在用双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在交出一份乡村振兴的“锦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