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记者走进丹寨县金泉街道活动室,见到令人感动的一幕。
在安静的活动室里,一块小黑板立在讲台前,上面写着“天”“地”“人”“你”“我”“他”等汉字,十余位身着少数民族便服的老人安静地坐在小课桌前。她们神情专注,手里紧握着铅笔,在田字格中一笔一画地写着,不时抬头看看黑板,又看看桌上摊开的课本。虽然,老人们握笔的姿势显得有些生疏,写出来的字体也有些歪歪扭扭,却并不妨碍她们写字的热情,写完满满一页纸后,她们便安静地坐着,像小学生一样等待老师来检查作业。
两位身着红色马甲的年轻女孩在课桌间轻轻踱步,不时蹲下身子,或解答老人提出的疑问,或为老人示范字的笔顺。“这是一横,要稍微长一点点。”“这是撇,要拉开一点。”女孩轻声说着,老人轻轻点头,脸上总挂着一丝害羞又带着感激的微笑。
“我是昨天过来开始学习的,感觉很不错,老师很有耐心,我也学会了几个字。”一位杨姓老人告诉记者,她是苗族人,已有60多岁,搬迁到金泉社区后因为不会说汉语、不识字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得知社区有志愿者教写字后,她主动报名参加学习,希望能学到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会说一点普通话,能让生活更便利些。
而在活动室的另一边,墙上贴满了充满童趣的儿童画,课桌上也整齐地摆放着画画、写字的工具。不过,当时尚未到学生放学时间,“四点半课堂”还未开课,只能看到此前留下的作品。
金泉街道金泉社区位于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距离县城3公里,是丹寨县2017年、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主要安置地。作为丹寨县最大的移民安置社区,金泉社区现安置了来自于丹寨县6个乡镇666个自然寨的搬迁人口1469户6520人,其中,儿童和老人占比较大。
据金泉街道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潘银玉介绍,金泉社区巾帼志愿者有150余人,社区注册志愿者有350余人。自社区成立以来,社区与县教科局合作开展的识字及普通话推广课程就一直持续开展,开班时间并不固定,只要学员数量满了就能开班。与此同时,社区还进一步统筹、整合资源,由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开展法治宣讲、县民政局开展移风易俗宣讲、县卫健局开展卫生健康知识讲座等。后续还将根据社区居民实际,开展“点单式”课程,更好地帮助安置点妇女迅速适应城镇生活,为文化素质提升工作注入动力。
“我们还开展了‘四点半课堂’‘快乐星期三’等特色项目,主要服务群体是儿童。但在服务儿童的时候,也会让‘一老一小’产生联动,既依托县关工委‘五老’志愿者,为儿童提供手工制作、绘画、武术、作业辅导等,也会动员参加活动的学生,回家后,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家中不识字的长辈。”潘银玉告诉记者,“一老一小”是社区巾帼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而往往一个家庭中,老人和小孩之间也会更加亲密,这样的“联动”能产生不错的效果。
贵州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的《贵州省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指出,要提升民族地区女性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而在贵州的各大移民搬迁安置点中,民族地区女性不识汉字、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贵州省妇联推出相关措施并下方案,要求各级妇联针对民族地区妇女开展汉字、普通话的教学。“此前,我们在丹寨调研时了解到金泉社区的做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也在将这一案例向全省推广,希望能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