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染制作技艺简介:
枫香染是一种传统染织技艺,贵州黔南的惠水、长顺、都匀、平塘、贵定、龙里以及黔东南的麻江等县的布依族、苗族、瑶族都有制作枫香染的习惯。其中,惠水县和麻江县的枫香染手工技艺保存得较为完好。
2008年,贵州省惠水县、麻江县申报枫香印染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枫香染主要采用枫香树脂和牛油混合而成的枫香油作为防染剂,天然材料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质感和特性。图案多以变形夸张的花、草、鱼、虫、雀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锯齿纹等,体现了当地民族的艺术审美观。
绘制图案时,艺人用竹签、蜡刀或者毛笔蘸取熔化的枫油牛油混合物,在自织的棉布上顺着所绘图案上油,称为“点花”。这一过程完全依赖艺人的手感和技术,枫香染以其古朴素雅的装饰手法和精美的图案设计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
枫香染的染色过程包括浸染、晒干、再浸泡等多个步骤,通常需要反复七到八次才能达到理想的颜色深度。染色完成后,通过沸水或碱性物质(如青杠木灰)去除布料上的油脂,使图案清晰显现。传统的方法既环保又保证了成品的质量。
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维英:让传统技艺活跃在生活中
线条流畅、细腻,花纹雅致古朴,栩栩如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枫香印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维英创作的枫香印染作品近看如工笔画,远观似青花瓷,不管多么复杂的图形,她都能描绘出来。
黔南州惠水县摆金镇是苗族枫香染的发源地。“每天画花是我小时候最大的乐趣。”赵维英是土生土长的惠水人,从小耳濡目染,跟着母亲学制枫香染、画枫香染、学习织布与刺绣。
“我们枫香染的原材料,都是可以吃的!”枫香染的工艺流程是将枫香树脂与牛油以1:1的比例混合,动物油脂能为枫香树脂增添韧性和柔软度,使其不会轻易破碎或被染剂渗透,用文火煎熬后过滤形成枫香油,然后用毛笔蘸上枫香油,在布上描绘图案,再将织物浸入蓝靛染缸中反复浸染,未被油脂覆盖处呈现蓝色。为了证明枫香染材料的原生态,赵维英总会不经意地当着人尝一口。
“要有人用,它才能传下去。”学习制作枫香染30多年,赵维英深知,源于生活的传统技艺要想继续传承下去,必须回归生活,让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枫香染。除了作为当地婚丧嫁娶的必备物品,枫香染还常用在床单、被套、被芯、背扇等方面,传统图案以石榴、鱼、刺梨花、凤凰为主。赵维英结合现代图案对枫香染进行了创新,结合现代审美趋势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了数十种新颖的图案。将传统枫香染技艺与时尚相结合。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更多现代的设计理念,使枫香染产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人的喜好。
2017年,赵维英意识到仅靠个人努力难以大规模地保护和发展枫香染,她成立贵州维英苗族枫香染有限公司,带头发展苗族枫香染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吸纳和带动当地妇女共同开发枫香染产品,免费对当地苗族妇女进行培训,毫无保留将手工技艺倾囊相授。
推动枫香染与旅游业相结合,赵维英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同时,她还将枫香染制作成实用的生活用品,比如背包、挂画等,让这门技艺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2023年8月,赵维英的枫香染作品《百蝶图》《枫香三染》入藏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博物馆)。通过到北京、兰州、江苏等外出交流,赵维英一边深耕技艺,向设计名家大师学习,不断探索枫香染的与时俱进,通过市场这一平台,使得枫香染从非遗工艺向文创产品转变。
如今,在赵维英的带领下,惠水县摆金镇上田村的百余名妇女依靠古老的枫香染手艺打开了一扇致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