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布上的青花瓷”,你见过吗?在贵州,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染织技艺——枫香染。
勤劳朴实的布依妇女将枫香树脂与牛油混合,加工制成枫香油,以此为墨,在棉布上描绘图案,再将织物浸入蓝靛染缸中反复浸染。染色完成后,脱去枫香油脂,一个个古老的白色纹样便如同被唤醒的记忆一般,在蓝布上栩栩呈现,非遗的魅力在这一刻得以具象。
枫香染布料上的花纹栩栩如生(央广网记者 杨贇 摄)
“现在,我们的非遗走出了大山,这项古老的技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在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百越布依工作室,36岁的国家级非遗布依族服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罗世林坐在窗边,用毛笔蘸取枫香油细细描摹,屋里木质香气飘逸弥漫,来往顾客络绎不绝。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井村布依姑娘,罗世林从小就接触布依族绣花、剪纸、染布等技艺,对非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布依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大自然的民族,我们崇尚自然中的一切,例如我设计的作品‘二十四节气’,就是将相应时节的农事,以枫香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提起枫香染的创作灵感,罗世林娓娓道来。

枫香染图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毕业返乡后,我发现这些技艺慢慢被人们淡忘,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村里到处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罗世林回忆,在她心里,这些技艺不仅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民族的瑰宝,需要注入年轻血液。因此,她立志要将这些技艺传承下去。
2017年,在龙井村委“一个龙井村,百个布依坊”发展思路的启发下,罗世林成立了百越布依工作室。
工作室以传统布依族服饰为主要载体,将布依族染、织、绣等非遗技艺回归本民族原有的服饰制作中,并对传统服饰版型进行改良,创新开发现代化的日常服装、饰品及日用品,传承推广多元共融的民族服饰技艺之美。

罗世林用毛笔在白布上绘制枫香染图案(央广网发 唐润旭 摄)
“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传统服饰才能穿进人们的日常,走进人们的心里。”罗世林表示,工作室吸纳了十多个绣娘就业,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七月份,“每逢旺季,我们还会将部分工艺简单的订单交给村民们拿回家做,让他们在家就能增收。”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布依族非遗技艺,罗世林团队下足了“追新”功夫——与设计师探索,运用AI技术赋能非遗文创;将自己的作品和心得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让人们通过屏幕,就能了解枫香染;尝试跨行业、跨领域联名设计,以满足更多客户和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制作出上百款民族服饰和数十款相关的布依族饰品,收到来自省内外的订单上万件,产品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枫香染布料做成的传统民族服饰(央广网记者 杨贇 摄)
融入“青春的气息”,非遗更能与时俱进、长足发展。不仅如此,罗世林团队还积极与高校开展“校地共建”,把非遗带到孩子们身边,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每年都有很多省内外高校的学生来到咱们百越布依,进行枫香染的学习和体验。”罗世林深知,非遗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她表示:“跟孩子们交流,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自2022年起,工作室已与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市第六中学、贵阳市第十二中学、青岩镇小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小学联动,开展多次“传承布依族民族技艺研学活动”。
“这些传统手艺只有被人们喜欢,或者说被后代用上,传承才有意义。”谈及枫香染的发展,罗世林表示,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参与进来,让中国非遗走得更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