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红同志: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教师,2018年任地理教研组组长,铜仁市市级骨干教师、市名师,铜仁一中师德师风标兵,公益组织“聚沙成塔”助学基金顾问。
对于家国,不忘初心。在地理课上,她一支粉笔,从雪域高原到广袤平原,和学生一起丈量祖国万里江山;一张地图,从北国之雪,到南海之沙,和学生一起领略锦绣山河。“祖国山河,没有一寸多余,一点儿都不能少。”这是王老师地理课上常对学生说的话。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卷全国。王志红同志虽然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冲锋陷阵,但却是家里“白衣天使”能够放心去冲锋陷阵的坚实后盾。她坚守教师岗位,把课堂当战场,不忘教育初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给高三学生网络授课、带领团队承担铜仁市网课录制任务,做到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心”。而在复学后能够坚持课后辅导长达一个学期,更是做到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对于学生,怀揣爱心。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繁荣花朵,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王志红同志自从2016年成为公益组织“聚沙成塔”助学基金的顾问以来,每年积极招募和捐赠爱心,已经支助55位同学达5.5万余元,这些爱心为孩子们带去一份希望。在2020年2月21日凌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纪委监察员杨荣同志,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23天后,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献出了年仅54岁的宝贵生命。杨荣同志的女儿在王志红任教的高三34班学习,父亲的突然离世对这个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为了安抚学生,王志红代表班级教师,同班主任共赴江口看望之,两人相拥而泣,促膝而谈。王志红于她而言,既是一位师者,也如母亲一般的存在。
面对讲台,秉持匠心。王志红同志,从教二十余年,担任地理教研组组长,深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和好评。在她的带领下,地理组多次获得先进教研组称号,年轻教师多人次获得国家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省级优质课一等奖。一方土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一春一秋的更迭中,她始终勤勤恳恳,秉持匠心精神。
为人媳者,不忘贤心。她是老师,也是母亲。她是妻子,也是儿媳。既是工作上的女强人,又是家里的贤内助。她尊重孩子,言传身教。她的孩子个性开朗,勤奋上进,兴趣广泛,喜欢音乐和运动,尊敬老人,乐于助人,是个阳光活泼的帅小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陪伴和照顾两位80多岁的老人,是王志红同志一直坚持在做,并乐在其中的事情。王志红同志作为教师、母亲和儿媳,用自己的爱与力量敬业兴家、勤俭持家、孝善安家、廉洁守家,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家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爱人饶芒前同志:贵州省铜仁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眼科主任医师,教授,贵州省眼科学会常委,贵州省眼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贵州省美容激光学会委员,贵州省药品服务管理专家库专家,铜仁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铜仁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铜仁市革命军人伤残鉴定专家,铜仁人民医院司法鉴定专家组成员,铜仁市卫健系统高评委专家等。获全省“白内障手术大师”称号。
关键时刻,突显忠心。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临时,饶芒前同志作为一名老医生,在招募志愿者时,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号召眼科职工踊跃报名,随时准备奔赴前线。他主动放弃了春节休假及休息,一直坚守在医院工作岗位整整两个月,随时掌握情况,与科室工作人员及病人严防死守。疫情初期,防护物资极为困难,饶芒前同志自己掏钱,通过多方努力,购买了300副护目镜,早在1月28日,就带本科副主任、护士长,把护目镜送到了医院最容易被眼部感染的发热门诊、呼吸道门诊等临床一线。
只为光明,医者仁心。白内障。是我国第一致盲眼病,全国有500多万人,铜仁市是该病的高发区。受市卫健局、市残联委派,饶芒前同志十多次组织白内障复明医疗队,分别到沿河、松桃、江口、碧江、思南、石阡等县市,共完成免费白内障手术1536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进千家万户,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实现了“治好一人,解放全家”的号召。目前正在积极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国“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的政治任务。他每年都要主刀完成新农合白内障免费手术1500多例,成功率100%,使广大新农合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他的精神高超操的技术深得人民群众的赞扬。
手术台前,医者精心。饶芒前共有36项技术在铜仁率先开展。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开展的每一项新技术,在全铜仁几乎都是率先开展的。在白内障手术方面,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社会工作,主刀完成20000多例。铜仁市人民医院眼科从单独成立以来,是全院极少的0医疗事故科室,同时也是0投诉科室。
对待父母,一片孝心。身为医者,身披白衣铠甲,给患者带来希望。回到家里,他又是两位80岁老人的儿子,为他们尽孝。从老人的衣食起居,到看病就医,饶忙前同志无不身体力行,尽心尽力。2020年末,老人生病住院三月,饶芒前同志,既要给病人看病,又要照顾父母。做到了手术台前,是个好医生,病床前,是个真孝子。
习近平曾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志红和饶芒前同志,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自身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始终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平凡幸福的小家传递着大爱与力量。他们是新时代的好公民、好家庭、好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