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幸福家”家庭家教家风 » 家庭建设 » 家庭风采展示

2021年贵州省五好家庭——隋颖家庭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无数个家庭的生活节奏。未知的病毒让无数人陷入了恐慌,而有这样一个家庭,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一个奋斗在抗疫一线,一个奋斗在扶贫一线,不畏风险,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承诺,他们就是隋颖和李彤。

妻子隋颖于2004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贵航贵阳医院(贵航三OO医院)内科、外科、肿瘤科、妇科做护理工作,2014年~2018年任院团委书记,2018年至今任中国航空工业团委委员。2010年开始,先后在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等临床科室担任护士长。多次获得“优秀员工”“优秀团干”“十大技能之星”等荣誉称号。

2018年底,隋颖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2019年2月进行了手术。术后,因单位扩建重症监护室重新开工,隋颖只休息了一周,便返回工作岗位。手术之前,隋颖的爱人在乡下扶贫,需要迎接国家级检查,她就没有告诉自己的丈夫。到现在为止,隋颖一直瞒着母亲最终确诊的疾病,手术期间告诉两位老人是外出学习。手术之后,不可以吃碘盐,需要每天吃药,每月复查。但是,当支援湖北的通知下到贵航贵阳300医院后,作为主管护师又是中共党员的隋颖依然不惧危险、主动请缨成为了贵州省援鄂医疗小组第一批成员,义无反顾的冲在了最前线。

自2020年1月27日凌晨4点多到达湖北省鄂州市后,隋颖在鄂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连续工作,直到贵州省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随着最后一批队伍回家。在重症监护室,每天,隋颖都要连续工作5个小时以上。为了做好交接班,每天都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出门接班,推后一个小时交班,因为要脱穿防护服,并且要提前去交接班。如果碰到上早班的情况下,隋颖需要起得更早,因为自己要吃药,并且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吃了药之后才可以吃早餐。每天下班后,满脸是勒痕,其实最疼的还是鼻子和耳朵。每天带着双层口罩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每做一个动作都很费劲,重症组里的每一项护理工作都很费力,翻身,拍背,擦屎,倒尿,换片,每一个动作都是对体力、耐力和毅力的考验。在重症监护室,隋颖每天至少管理3位患者,主要任务是为患者雾化吸入,翻身拍背,鼻饲,喂药,擦屎倒尿,换尿不湿,整理床单元,输液,静推,肌肉注射,血液透析,微量泵配置。工作中,医护人员不吃不喝不上洗手间,一个班下来,真的满身是汗,可以讲是精疲力尽,最不舒服的就是缺氧的感觉,只有脱下防护服护和目镜的时候才觉得可以呼吸了!

丈夫李彤是贵阳铝镁设计院扶贫干部,施秉县金坑村第一书记,自从看到疫情爆发的新闻后,他心里无时不牵挂着自己驻村的施秉县牛大场镇金坑村的村民们。送走妻子后,他顾不得家里的一个9岁和2岁的孩子和患有直肠癌的母亲,火速赶回离家200公里外的扶贫点金坑村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到村当天,立即安排防疫工作,组织成立村防疫工作督查小组,连夜赶制14份防疫公告、300多份防疫传单,对疫情防控加强宣传;组织村组干部、网格干部及公益性岗位人员对涉武人员进行排查,建立台账,根据牛大场镇党委的安排及时实施了“四个严禁”防控工作,并组织金坑村设立疫情防控监测关卡14个,有效劝返非本村人员进村达100余人次。面对防护物资口罩、消毒液等匮乏情况,李彤又积极通协调到一批84消毒液和口罩等医药物资用于支持金坑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和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的安全。还组织村民们自发为疫情防控开展爱心捐款献出微薄之力,共计捐款19073元。

李彤于2018年3月由贵阳镁铝设计院派驻施秉县牛大场镇金坑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认真履行“一宣六帮”职责,圆满完成金坑村脱贫出列和贫困户148户595人脱贫清零工作。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积极运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组织村民组长开展建档立卡精准扶贫集中学习,授课12场次,培训500余人次,与党员开展谈心谈话100余次。

同时,他还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带领群众成立了珍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邀请专家授课100余课时,受益群众240余人,流转土地107.96亩种植小米、100.8亩种植马铃薯,有500余名贫困户参与务工,促使村集体增收3.4万元;带领村公司种养殖大户入股,贫困户参与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收益1.6万元,并以“消费扶贫,订单式生产”模式,让贵阳铝镁院职工食堂在金坑村定点采购大米等农副产品,产生效益3.7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益过10万元,每户分红400元。因工作突出,曾先后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黔东南州2019年脱贫攻坚优秀援黔东南干部”荣誉称号。

疫情爆发期间,隋颖、李彤夫妻俩冲锋在第一线:妻子隋颖在疫情一线打阻击战,丈夫李彤在脱贫一线打攻坚战,夫妻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践行了“若有战、召必回”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舍小家为大家”的豪情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首动听的奉献之歌。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Copyright(c) 2007 版权所有:贵州省妇女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851—86574343 维权热线:12338

中文域名:贵州省妇联.政务 或 贵州省妇女联合会.政务 [管理员入口]

黔ICP备15016254号-1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1556号

建议您使用IE9及以上版本、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